|
祁门红茶故事——余干臣 -凯发推荐浏览数:21次
祁红特绝群芳最,清誉高香不二门 余干臣,名昌恺,安徽黟县人,祁门红茶创始人。清末时任福州府府税课司大使。当时的福州堪称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口岸。1874年时,余干臣已经在这个重要的岗位上干了七年。 余干臣作为政府的税务官员,积极支持福州茶帮集体抗议洋商压价采购,尽己之力帮助茶帮,由此结识了公义堂等一大批福州行帮会首朋友。当时的福建盛产畅销利厚的红茶,公义堂等茶帮以红茶经营为主,余干臣因此经常前往红茶产地,对红茶生产和工艺有了深度了解。 1874年5月,日本侵略了台湾,清廷派沈葆桢前往驱逐谈判,余干臣被安排一起前往。但恰在此时,安徽老家报信余干臣母亲去世。余是个对母亲极孝顺的人,而且按清廷规定余干臣必须丁忧回乡守孝三年。但爱国的余干臣认为,当此之际,忠孝不能两全,志士仁人当为国尽责,是为大。余干臣遂隐忍悲痛,随沈葆桢部去了台湾。至这年底日本退出台湾,余才返回福建,却不料遭遇了嫉妒了举报陷害。因为按清朝规定,父母亡而隐瞒不报丁忧的官员,必革职。就这样,这个有着正义感的小官员,由此黯然踏上了回乡之路。 1875年早春,余干臣一行走到了东至县的尧渡街,这是他进入故乡安徽皖南的第一个县城。 尧渡街,相传是尧帝南渡之处,不远处还有相传是舜帝躬耕的历山。尧渡河两岸,奇峰叠嶂,古树竹海,茶园清幽。幼读诗书的余干臣到此看到如此优美的环境,兀然想起了北宋梅尧臣在此任县令时写作的《南有嘉茗赋》,激起了他钩沉已久的茶叶情怀。他当即在商贾熙攘的尧渡街上设立尧渡街茶号,收徒设店,收购鲜叶,开创性地做起了他所知晓的红茶。 当第一批红茶制出时,入口醇香,如痴如醉,震撼了这位见多识广的税务官。余干臣派得力的学徒把这批红茶到福州公义堂。果然不出所料,他的红茶不仅被高价收购,还同样震撼了福州那些红茶行家。 余干臣始终没有忘记他是一个游子,家中的老父还在盼他归来。1876年,对尧渡街茶号稍做安顿之后,他又出发了,从尧渡街经葛公、洪方沿着古徽道往回走。陪同他回乡并兼任向导的还有尧渡街茶号的学徒洪方仁和刘春。 余干臣是一个开明的徽商,他的红茶技艺造福桑梓茶农,当然越多越好。翻过洪方红旗岭,毗邻的是祁门县闪里。这里同样茶园竹海,山高林深。他又禁不住停下了脚步,按照在尧渡街茶号的经验,在闪里开设茶号,同样做出了香高味醇的红茶。闪里过后是历口,余干臣又设立了历口分茶号,推广红茶初制工艺,继续增加红茶产量。 逐步地,平里镇胡元龙也被余干臣发动起来制作红茶,石台、贵池茶区的茶农也被发动起来。由于这些茶区自然条件优越,茶叶品质好,有天赋的香气,很适制红茶。加上广大茶工、茶农的辛勤劳动,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,精益求精,不断创新,因而祁红品质超群,在世界红茶中独树一帜,引起了国内外市场的极大关注。随后,各地的茶栈茶商接踵而来祁红茶区贷放茶款,设立茶号竞购。 如同一个播火者,余干臣让这美好的祁红新茶品在牯牛降这一带茶区星火燎然,成为“群芳最”。他的回乡之路成为一条探索发现之路,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幽香甜醇、绝世无双的红丝带。 而据说,创造了如此美好祁红的余干臣,除了保持对茶的热爱之外,却心如止水,长久不能排遣对母亲过世的歉疚,晚年选择了在九华山出家遁世。九华山著名的佛茶“朝九华”据说就是他此时创制的。 |